【走過千山萬水】
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時代,我們對人體訓練科學的理解,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點,我們發現沒傷沒病的人體並非健康狀態的極限,在所謂的正常水準以上,每個人都還有一個巨大的進步空間,這個進步空間如果加以適當的開發,可以完全改造一個人的身體素質,更重要是,我們生在一個知識普及的時代,訓練科學不再是貴族、武者或是專業運動員所獨享,每一個人都可以藉由訓練來追求最強壯的自己。體弱多病不再是一種命運,人對於自己是否要變得更強,有了自主的決定和選擇的權力。
但是,我們也生在一個弔詭的年代,空有史上最尖端的訓練學知識,人類卻過著讓身體迅速衰退的生活方式,少動、久坐、避免負重、削減身形、惡性減肥等等風氣,會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,迅速摧毀人們的身體健康。
無疑的,我們今天站在一個人類生活型態「典範轉移」的關卡上,我們如何抉擇,決定了下一個世代的人類如何追求幸福的生活品質。當科技發達、身體活動降低,先進國家的人類迅速流失健康可用的身體運動能力,此時「肌力訓練」的介入必然是下一個典範。
長期規律的肌力訓練可以提升骨質、肌力、肌肉量,以及人體運動能力,原因很簡單,因為人體的衰退其實就來自於骨骼和肌肉的退化,而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是活組織,活的組織對於外來的刺激會產生反應,更明確講,骨骼和肌肉對於外在「壓力」會產生「向上適應」的反應,也就是說,在好的訓練方法之下,骨骼和肌肉會「越壓越強壯」。人類世世代代追逐著長生不老的美夢,肌力訓練大概是目前最接近青春永駐的解答。
或許你會說,如今的運動產業蓬勃發展,不就是典範轉移的開端嗎?對於這一點,我抱持著一點點悲觀和一點點懷疑,的確,越來越多的健身資訊充斥於網路,越來越多的運動相關機構成立,越來越多的健身商機進入赤裸的資本市場,這一切跡象都在顯示,運動參與的人口應該是正在增加才對,為什麼我仍然不覺得我們已經走到典範轉移的開端呢?
因為目前市場上仍然通滿著「避重就輕」的訓練方式,沒有真切地體會到,典範轉移要成功,關鍵在於「如何安全的對人體『加壓力』」,加壓力三個字是真正的關鍵所在,你可以用低強度的運動方式,甩手慢跑搖擺身體,把自己搞得滿身大汗,你可以跟著網路媒體上的教學影片,把自己搞得酸痛不已,你也可以重複做著持續一兩百下的蹲下起立,蹲到你覺得腿腳已經痠軟無力,但是這些都只是在「低壓力」甚至「無壓力」的狀態下,反覆考驗人忍耐痛苦的能力,不管這樣的訓練能帶來怎樣的效果,它不會帶來「高壓力」的效果,簡單來講,一百次強度不足的訓練,不會等於一次強度充足的訓練,而肌力訓練裡所謂的強度,就是「重量」,就是「壓力」,循序漸進地「大重量」訓練才是關鍵。
為了這個目的,你需要專業的教練或老師,帶你度過學習大重量訓練可能碰上的暗礁,你需要人仔細呵護你的每一個動作,帶你提升肌力水準。體能教練是運動者的魔鬼和天使,他/她帶你穿越痛苦超越極限,但是卻又不讓你做任何一次有害的訓練。
這些觀念,其實從六年前我回到台灣,就開始不斷地大聲疾呼,這六年來,我們鼓勵了一些人,也改變了一些事,但是距離典範轉移,還很遙遠。
或許,每件偉大的事業,都必須先經歷千山萬水的努力,才能走到修成正果的那一天。